欢迎来到卓盟管理咨询

【管理洞察】国企改革前世今生

发布时间:2019/1/23 点击:[1036]

国企在中国经济中一直占有支柱地位,但运营效率低的痼疾也一直难以改变。


中国一共进行了四次国企改革。


第一次是1978-1992年,通过利税改革、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手段,扩大了企业自主权,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,资源难以优化配置,政府与企业经常相互扯皮、侵权。


第二次是1993-2002年,建立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,开展“抓大放小”,实现了国企脱困目标,但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。


第三次是2003-2012年,通过成立国资委实现国企归口管理、强化国资监管体系;通过股改、上市和央企重组,实现了国企股权多元化和做大做强。但是这一阶段的改革浅尝辄止,如虽然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,很多公司的董事会职权并未落实。


总结过往国改的脉络,不难看出管理方式改革——产权改革——监管体制改革的演进脉络。


本轮国企改革不同以往,从一开始就有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,涵盖监管层——股权层——经营层,并以“1+N”政策体系为实施指引。但是本轮改革尺度有多大?这么多改革工具,哪些优先改、哪些靠后改?仍是部分企业疑惑的问题。


首先我们认为,对于商业一类国企,本轮改革几乎没有限制死角和禁区。尤其在二级子公司及以下的层面,除员工持股需要成为试点企业外,其他改革工具的审批权均下放到集团层面。说明审批及监管不再是国企改革关注点,更重要是解决实际问题。广大国企尽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公司发展阶段,大胆尝试。


其次我们认为,在众多的改革工具中,混合所有制改革、完善法人治理、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、薪酬差异化改革是改革必选项。前几轮改革难以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重要原因,就是股权多元化过于形式化,国资在股权结构中始终一股独大。所以本轮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改革突破口,并从2016年开始推广了三轮专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。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,落实董事会职权才有可操作性,经营层的改革才有实现空间。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和薪酬差异化改革主要是存量的优化,改革风险小,难度低,可以紧跟董事会职权落实进行操作。员工持股、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和项目分红,政策提出了较多的限制条件,适用性较弱。而薪酬总额改革是增量改革,国家尚未出台实施细则,还要等待政策进一步明确。


随着国企改革小组调整及双百行动开展、 2020年期限到来,国改的节奏只会越来越快。广大国企应拥抱趋势、提前筹备、主动改革,避免后期被动。



  

微信扫一扫,获取更多管理资讯
版权所有 © 河南卓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
公司地址:郑东新区龙子湖湖心岛正商学府广场B座806
服务热线:0371-86558576 400-1122-358
备案/许可证号: 豫ICP备09024706号